DNAV模型:治疗空心病的新模式
倾听你的故事,探讨人生困惑
2016年2月23日夜半,18岁史学天才林嘉文从高楼纵身跃下。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剩下两次心理咨询,建议我父母分别去找XXX谈一次。我的离开不需要、不应该追责任何人,尤其是XXX,否则就是在侮辱我。我连我对XXX的爱恋都没对XXX坦白过,而且我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XXX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
“我原来还站在一块极其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但是至少心里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现在是已经知道了,自己原来的地方是不对的。它就变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药让父母吃了就不会痛苦,我就可以立马自杀了。因为我知道我的病和抑郁症不同,从小就没有快乐过,很早就想着自杀。死了一切就结束了,父母也不必难受了。”
林嘉文是怎么了?
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林嘉文得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空心病。
1
如何理解空心病
“空心病”是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可以从以下的几种主要表现判断是否患有空心病:
1、符合抑郁症诊断。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表现出很正常。
2、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感到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包括对父母也没有亲密感;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3、人际关系良好。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同时又觉得太累了。
4、药物、电疗治疗无效。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冲动。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而是多年思考和结果,甚至不避讳告诉别人和父母。
6、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善于辩论,思维清晰,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对治疗师有挑战,会挑战治疗效果。
7、家庭环境比较好,小时候亲子关系没大的问题。但是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深恶痛绝,主要是剥夺了玩耍的时间,周末都是各种辅导班。
8、品学兼优,顺从乖巧。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很好,很乖,高中大学出现问题。
S.R.Maddi(1967)提出存在神经症(existential neurosis)的概念,认为这种精神障碍的认知成分是认为生活没有意义,或者长期不能相信所从事的或能够想象去做的一切事情有什么真实性、重要性、用处或价值。
许又新教授在其经典著作《神经症》里,提出这类神经症为“无聊神经症”。“我们不懂得鼓励孩子独立地做出决定(基于可与别人共享的而又是个人独特的价值体系),也就不知道如何去促进孩子积极的内心世界的发展”。当时,他就很有预见性地指出,“这种情况我国目前很少见,但若无有效的社会文化预防措施,将来达到小康以后恐怕会多起来。”
2
为什么会产生空心病
1、自我同一性问题:在青少年期,个体面临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因此同一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建立自我同一性成为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
埃里克森(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玛西亚(Marcia)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他认为同一性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建构的结构以及主观体验不能被直接观察到,根据 Erikson 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的过程变量——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来对同一性加以操作化。
Marcia 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具体如下:
(1)同一性完成型(identity achievement),经历了探索并形成了明确的承诺。
(2)延缓型(moratorium)正在经历探索,尝试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形成承诺。
(3)早闭型(foreclosure),没有经历探索就形成了稳定的承诺、信念,这些承诺、信念多是来自于父母或重要他人。
(4)弥散型(diffusion)不主动探索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承诺。即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何而活,没有价值和意义。
2、价值观问题:好好学习及学习成绩成为单一价值体系。
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
杨国枢(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
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3、“自主性”(autonomy)发展问题。自主性是指个体受自我支配、在自我管理或能动性方面的人格特点或心理属性,它关注的是个体对环境和自身身体功能的控制。
Hill和Holmbeck借鉴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从行为角度分析和解释了青少年关于自主性的需要,他们认为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个体独立功能特别是主动性以及自我支配的需要得到很大的发展,包括对自己行为的支配和做决定。
3
传统的心理治疗模型
在上个世纪的美国,曾出现过各种类型的心理治疗方法。从最开始的精神分析,到行为治疗、来访者中心、认知治疗,再到行为治疗,最后到现在的ACT。虽然心理治疗方法百花齐放,但是每种疗法的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
CBT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三代浪潮。
第一代浪潮是出现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行为疗法,以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为理论基础。
第二代浪潮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认知行为疗法,强调理性主义哲学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第三代浪潮诞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cCBT,以功能性语境主义哲学和关系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核心理念。
4
治疗空心病的新模式:DNAV模型
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即接纳承诺疗法,是继认知心理疗法后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疗理论。
ACT与MBSR、MBCT、DBT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并在治疗慢性疼痛、抑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内华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文·海斯(Steven C. Hayes)博士及其同事。
斯蒂文·海斯博士
在ACT中,有一种叫做DNAV的模型是针对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进行研发的,而这种模型同样也对空心病的治疗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DNA-V的创始人路易斯.海思博士认为,DNA-V是接纳承诺疗法(ACT)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简化的模型,很多实证研究证明很有效果。
路易斯.海思博士
D是discoverer,成为发现、探寻、好奇的人,这本来是青少年的本性,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却被填鸭式僵化教学灭掉了;接触当下+接纳。
N是Noticer,成为觉察、关注、专注的人,使青少年增加自我觉察意识;观察性自我。
A是Advisor,成为一个倾听内在建议、评价、预测的人,能够关注内在对话的影响;认知解离+观察性自我。
V是Value,成为有梦想、有价值、有方向的人,能够使青少年在人生挫折时不失去方向;价值+承诺行动。
生命的意义不止脚下,还有诗和远方。在自己价值指引下的生活会更加的幸福与充实。如果你在生活在迷茫,无法根据自己的价值继续前进,那么试试ACT,试试DNAV吧,它们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帮助你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如果您有想交流的问题,欢迎给我留言。我会精选出一些问题,专门撰文回答。
如果您想预约咨询请联系:
010-57730993 或18511379827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祝卓宏”,作者:祝卓宏
如需开白名单请联系公众号后台